教養孩子是藝術,不是科學
文�x蘭 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教養孩子需要吸收正確的知識,但教養本身卻是一門藝術,無法套公式。爸媽唯有對自己有信心,凡事以合理為依循,才能讓親子關係愉悅,孩子順利長大。
我去一個幼稚園演講時,看到一個小男孩,蹲在角落,背對著大家,低聲飲泣,我問老師怎麼一回事,老師說他從開學到現在都是這個樣子,頭一個月是大哭,現已改為低哭,不知哭到什麼時候才會不哭,大家都拿他沒辦法。我看了很不忍心,又不好說什麼。
等我講完,他的母親正好來接他,我看他立刻停止哭泣,一個箭步衝上去,撲入母親懷中,緊緊的抱著他媽媽的脖子,頭埋在母親肩上不肯放開。我心想是誰這麼忍心,讓自己的孩子哭幾個月還繼續把他送來,就多看他母親幾眼,想不到越看越面熟,原來是我以前教過的學生,就忍不住上前去多管閒事了。
強迫分離,孩子飽受驚嚇
我問她以前教她的兒童神經發展學都忘記了嗎?怎麼把還沒有準備好的孩子送來,讓孩子飽受與母親分離的驚嚇與惶恐,難道不知道長期的驚嚇對孩子不好嗎?這學生滿臉無奈的說:「我也捨不得呀,可是沒有辦法,每一個人都跟我說要訓練孩子獨立,我的大姑、小姑都說我太寵小孩,已經5歲了,沒有讓他去外面上學是害了他。以後不能接掌家族事業,她們甚至不准他晚上跟我睡同一層樓,把他一個人放在3樓,我晚上偷偷上去看他,他都在哭,他現在反而會尿床……」,講著、講著,母親的眼?#92;就掉下來。
這時旁邊好多媽媽都七嘴八舌提意見,有的說:「我孩子剛來時也是哭,哭了一個月後就好了。」有的說:「我的婆婆也是堅持不可以跟孩子睡,要他獨立,後來他聽了虎姑婆的故事,現在每晚作惡夢。」我才發現原來有這麼多的媽媽自己沒有主見,聽憑別人怎麼說,自己跟著做,忘記自己孩子跟別人孩子不同,不能把別人的經驗往自己孩子身上套。
孩子有差異,別套公式教
如何教養孩子是個藝術,不是科學,沒有公式可套,也沒有別人做成?#92;,你如法炮製就一定成?#92;。事實上,你不成?#92;的機率大於成?#92;的,因為你的孩子跟他的孩子不同。孩子還沒有準備好就把他推出去面對世界是件很殘忍的事。每個孩子成熟的時間不同,有的孩子3歲就會跟母親揮手再見,高高興興的去上學,有的就像這個孩子一樣,5歲了,還希望能在媽媽身邊。他心裡沒有準備好,還不想離開家去上學時,硬把他送去哭2個月實在是太殘忍。
被迫獨立,反而受創傷
很多人誤會了「獨立」的意思,以為對孩子一定好。被迫的獨立是童年的創傷,是一輩子的不安全感。現在有好幾個研究都發現:童年的不安全感會影響成年後的親密關係,無法維持長久的男女關係,也無法對性伴侶作出承諾,他們的人際關係疏離。
過去行為主義盛行時,流行把孩子放在房子最遠的角落一個人睡,哭了不能抱,抱他會增強他的哭行為,要等他不哭了才能抱。現在鐘?#92;盪回來了,從老鼠實驗上知道親子分離的恐懼會影響大腦荷爾蒙的分泌,現在醫生讓嬰兒的搖籃放在母親臥房,使嬰兒一張開眼就會看到熟悉的面孔,也鼓勵母親把孩子揹在胸前,讓孩子聽到母親的心跳,增加他的安全感。孩子的哭是他有需求的表現。我不了解我們的母親怎麼這麼沒有自信心,會隨便聽從人家的話而賠上孩子的幸福。
教養,一切合理就對了
帶孩子沒有訣竅,惟一就是Common Sense,凡事一切要合理,孩子每天哭,不合理,不合理就要去檢討哪裡不對,我們每個母親都會說「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但是為什麼不會把它應用到生活上,從這裡推論出別人的孩子要這樣,不代表我的孩子也要這樣?
我們中國人很喜歡「從眾」,別人怎樣,自己也要馬上跟進,葡國蛋塔、甜甜圈、股市等「一窩風」現象,其實是沒有自信與分析能力所造成的盲目跟進。為什麼我們對自己這麼沒有信心?我們為什麼這麼在乎別人的閒言閒語?我想我們的教育從小要孩子反省、檢討自己,會不會檢討的過頭了,對自己沒信心,別人都是比較對?從伊朗連體雙胞胎拉列和拉丹的例子就知道,即使是同卵雙胞胎,生活經驗完全相同(因為頭連在一起)都會有不同的人格,更何況你我的孩子?
教養孩子不是科學,無法複製,它是藝術,因人而異,父母對自己的教養方式一定要有信心,只要孩子很快樂,每天迫不及待睜開眼睛開始新的一天,你就做對了,堅持下去,你的孩子會以濃密的親子關係來回報你。
管教多點愛,大腦不受傷
文╱洪蘭 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如果從小遭受不當的對待,大腦神經元的發育會受到影響,造成人格和心智的損傷。「大腦產生觀念,觀念引導行為,行為改變大腦」,任何一個孩子都需要多一些正面的經驗,他的未來相對就美好一些。
歲末,一位偏遠地區的校長邀請推動閱讀團隊的老師去他家吃正宗的客家鹹湯圓。我們一群人很興奮的踏進現在已很少見的古老三合院。
一位女老師一眼看到掛在樑上的繩索套環就立刻臉色發白,身體發抖,腳不能站,好像要暈倒的樣子,我們急忙扶她坐下。校長解釋說他母親在晒臘肉,因為家裡有貓,所以用繩子將竹竿懸高,以免貓偷吃。今天有客人來,故將臘肉收起,但繩索的套環仍留著,等我們走了,再把臘肉掛上。這是非常合理的解釋,我們都不知道為什麼這老師一看到繩子便兩眼發直,好像受了雷擊一般。
童年的傷痛很難磨滅
過了好一會,這位老師才能開口說話,原來她小學三年級時,有一天放學回家,看到家中來了很多親戚,她的母親在嚎啕大哭,爸爸躺在上,棉被蒙著頭,但是長滿厚繭的腳露在外頭,樑上掛著就是跟今天一樣的繩索套環。
她說,台灣曾經有一陣子香菇價錢很好,父親便改行種香菇,向農會貸款買了部烘香菇機。想不到政府突然宣布開放香菇進口,使台灣本地的香菇價錢一落千丈,種的香菇沒人買,貸款錢還不出來,她父親恥於被人討債,便自殺了。她沒有想到過了三十年,還會有這麼強烈情緒的反應。
情緒打擊容易被喚起
我們聽了都默然,有過這種經驗的人怎麼可能忘掉呢?這使我想到,父母對孩子真是要善盡保護的責任,不可讓他在童年受到強烈的情緒打擊。看到日本有年輕的父母把孩子放在車站的置物箱中,自己去吃宵夜,美國也有拋下幼齡孩子自己坐飛機去非洲會網友的事,真是令人憤慨,這種行為對孩子會造成不可磨滅的傷痕。
情緒是個強烈的記憶提取線索,童年的不幸經驗會深烙在孩子腦中,時間過去後,這個烙印上面蓋滿了灰塵,乍看之下,好像不存在了,但是把灰塵一吹掉,烙痕立刻出現,像那位女老師一樣。
受虐,大腦結構變萎縮
最近科學家利用核磁共振看到了童年的受虐不只是烙下痕跡,還會改變大腦的結構。從哈佛、耶魯及加州大學的實驗中,都看到受虐兒大腦裡管記憶的海馬迴比一般人小,連接兩個腦半球的胼體(這是百萬以上的纖維束,負責兩個腦半球的溝通)比別人薄,連小腦皮質的血流量都比別人少。這裡所謂的受虐不只是身體上的責打,還包括語言上的羞辱、諷刺及「忽略」——即不理會這個孩子,對他視而不見,或排斥他。這些後果原是我們大人沒有想到的,我們不知道後天的經驗會改變孩子的大腦。
在實驗上,若是把小猴子一出生就與猴王關在一起,才關6個月,跟控制組比起來,牠的神經就顯著地萎縮了,因為猴子是階層性的社會,猴王可以任意毆打小猴子,使小猴子每天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動輒得咎。
後來實驗者又用老鼠來做。這些老鼠比猴子幸運,並不曾受人打罵,只是一天6小時,給牠套上網袋,限制牠身體的活動,但是頭是露在外面,可以吃東西的。想不到,吃喝隨意,只是不准動,也會影響神經的發育,跟控制組比起來,神經的突觸及樹狀突都萎縮很多。
可見心靈上不自由的感覺就可以影響神經元的發育?A而且連心智不是這麼發達的老鼠都如此,更不要說人類了。難怪有「不自由,勿寧死」的話。很多大人每天跟孩子說話,開口閉口都是「不准…」時,恐怕也會有同樣的後果。
為孩子好,管教需要愛
很多大人都認為自己是為了孩子好,才要花力氣去管教他,但是不當的管教,如威脅孩子「不聽我的話,我就不愛你」,反效果更大。
研究已發現,從小在孤兒院長大,沒有人愛的孩子,長大以後容易有憤世嫉俗的思想、悲觀的人格,對社會是一種負擔。以前聽人家說「快樂的孩子才會有快樂的國民」都覺得是俗不可耐的老套,現在在大腦中看到「大腦產生觀念,觀念引導行為,行為改變大腦」的正回饋迴路後,我們對孩子的責罵真的要謹慎了,若是希望他長大成為健康快樂、有用的人,我們在孩子的童年就要給他一個溫暖的家;安全感是孩子成長的第一要件,請所有的大人都多關心一下你週邊的孩子。
一個心智的啟發不能用錢去衡量,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幫助了一個孩子,這個孩子以後會改變了世界。
培養中文力,跟著閱讀列車出發
文�㼄嶼搸D 學前教育雜誌主筆
國內提倡閱讀多年,但是近日的國際閱讀素養評比結果顯示,台灣小學四年級學生不算會閱讀,特別是讀出字裡行間的推論。向來就懂得和孩子一起共讀的你,要如何掌握語文發展和學習的特性,正確地培養孩子的中文力?
從70年代起,信誼基金會帶頭在台灣提倡「親子共讀」的觀念,鼓勵爸媽陪伴孩子閱讀,讓圖畫書伴隨爸媽的聲音變得更有溫度、更有滋味。30年來,信誼陸續推動了幾項重要觀念和作法,包括:呼籲尊重幼兒讀好書的權利、推廣「多元閱讀」的概念,期盼透過不同的閱讀形式及更多元的內容,擴展孩子的閱讀經驗、享受閱讀的樂趣,從2000年起,更提倡「適齡讀好書」的概念,並走入「分齡」的出版與閱讀推廣。
3∼8歲學會閱讀基本能力
0∼3歲講求的是親子共讀,先讓寶寶親近書本、愛上書本,做一個小小愛書人;3歲以上就可以很有計畫性地選擇好故事培養孩子的中文力。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所長柯華葳指出:「閱讀是要學習的。」依據美國哈佛大學學者J. Chall的閱讀發展理論,小學三年級以前要學會閱讀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如識字、辨識文體、因果推理等。四年級開始,要漸漸透過閱讀學習知識。這也就是為什麼國際閱讀素養評比以小學四年級學生為對象,來檢視是否已啟動透過閱讀而學習的能力。如果離這個能力還有差距,就要進一步探討先前的基本能力是否足夠,萬一不足,盡快加強還來得及。
家庭環境最能影響閱讀成就
「但是,基本能力的形成需要家庭同心協力。」柯華葳強調。孩子在3∼8歲(學齡前到小學三年級)是學習閱讀的關鍵期。根據國際閱讀協會的報導,與學童閱讀成就最有關係的環境條件是「在家中的閱讀」情況——當家中成人常常閱讀、喜歡閱讀,且家中有相當的藏書量使孩子從小就接觸閱讀,長大也常常並喜歡閱讀,這些都會促成孩子閱讀的技巧和學習表現。
閱讀的基本功大略可以分成「音」、「義」、「法」和「用」。一開始是以音對應字,形成「一字一音」的概念;漸漸分辨同音字,進而知道詞彙的用法,懂得語法和文體,並能恰當地使用所學到的「音」、「義」、「法」。
示範與練習,提供好學習
信誼基金會除了多年前已發展一套適合7∼9歲的《兒童閱讀列車》,近日又從語文發展與學習角度,邀請柯華葳教授擔任監製,推出信誼《寶寶閱讀列車》和《幼幼閱讀列車》,考慮年齡,依明顯的「音」、「義」、「法」、「用」語文特色,為3∼5歲和5∼7歲孩子在既有的出版物中挑選好書,搭配有經驗的老師提供導讀和語文活動(練習),希望幫助幼兒透過閱讀,不但學「語文」、學「內容」,也學到閱讀的方法。
柯華葳認為:「學語文關鍵在環境中要『有示範』與『有練習』的機會」,換句話說,如果孩子語文能力低,顯見是語文環境不佳。因此,出版好的讀物很必要的,它兼具雙重作用:「示範」與提供有「方法」的練習。柯華葳指出,3∼5歲特重語音的學習,包括韻和狀聲字詞,幫助幼兒熟悉字與音的關係。5∼7歲則加強複雜的描述,幫助孩子學習使用字詞和語法。自然與社會人文知識也要均衡。
親子閱讀後,透過對談或遊戲,自然而然地增加「重點」重複出現的機會,也就達到練習的目的了,不過,要提醒爸媽,閱讀第一,練習其次,不要本末倒置,孩子才會有興趣一讀再讀喔!
《信誼閱讀列車》 分寶寶閱讀列車(3-5歲)、幼幼閱讀列車(5-7歲)和兒童閱讀列車(7- 9歲)三個階段,除了嚴選精製的圖書和音樂故事CD,還請專業的教師團隊設計語文活動,幫助孩子學習掌握閱讀的重點,增進中文各方面的能力,包含音感、語感、閱讀、寫作等,並讓孩子透過這些活動來活用詞彙,感受語言的實用與美好。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