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08年9月13日 星期六

世界最神秘的鳥”現身貴州 近50年來首次出現

 




 


貴州,黔東南州雷公山自然保護區獲悉,經省科學院野生動物鳥類學專 家李築眉 教授鑒定,該保護區發現的一隻“神秘鳥”為我國特有鳥種海南虎斑鳽”(jiān)。 李 教授稱,發現這種鳥,不僅是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一個新記錄,也是貴州鳥類的新記錄。     

神秘鳥驚現雷公山

雷公山保護區發現海南虎斑鳽的歷史要追溯到2007810日,當時保護區方祥管理站職工萬年春、楊紹軍發現了一種長相奇怪、從未看到過的鳥類。當時,兩人第一次看到這隻奇異的鳥時,發現其體質非常虛弱,便將其送到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野生動物救護中心。經過幾天的精心飼養,鳥兒恢復了生機,便將其放歸自然。此後,他們又發現了這種鳥的蹤跡。

今年129正值雪凝期間,管理局幹部羅信萍在丹江河馬郎橋下遊西岸30公尺處,再次發現一隻同樣的、受凍饑餓的鳥。因其受凍害嚴重,經救護未能生還,於第二天早晨死亡。保護區便將其屍體制作成了標本。

328,楊紹軍下村工作時,又在同一河流內、相距兩公里的水寨村附近再次發現此鳥覓食的蹤跡。但大家一直不能確定這隻神秘的鳥究竟是什麼鳥類。

專家鑒定:它是海南虎斑鳽,416,雷公山保護區管理局邀請了省科學院野生動物鳥類學專 家李築眉 教授,對“神秘鳥”進行鑒定。李築眉鑒定後確定,其為我國特有鳥種海南虎斑鳽

海南虎斑鳽又名海南鳽,分屬鸛形目、鷺科、虎斑鳽屬。其數量稀少,是我國特有的鳥類,沒有亞種分化,分布區域也十分狹窄。因第一個模式標本於1899年採自海南島的五指山而得名。該鳥的形體和大小都近似鷺,嘴長、頸長、腳長,上體黑褐色,並具有白色斑點,眼後有一條白色條紋向後延伸至耳羽上方,以魚蝦、小螺、昆蟲為食。虎斑鳽晝伏夜出,生活習性一直鮮為人知。    

長期以來,僅在大英博物館保存有一副標本,此後近半個世紀沒能再獲取相關信息,故而又被稱之為“世界上最神秘的鳥”。目前已經處於瀕危狀態,被國際鳥類保護委員會(ICBP)列入世界瀕危鳥類紅皮書,中國將其列為國家Ⅱ級保護動物。

據文獻記載,自英國在1899年發現海南虎斑鳽之後,20世紀二三十年代,才在我國浙江、福建、海南等地的山區發現過其蹤跡。20世紀60年代初期,華南動物考察隊曾在海南作過多次調查,時間長達數年,也僅在中部山區採到了兩隻標本。此後一直再沒有關於該鳥蹤跡的報道。直到去年10月份,廣東南嶺一科研人員在給領導拍工作照時,意外的拍到了海南虎斑鳽的蹤跡。

不過,按照最先發現的時間來看,雷公山首次發現該鳥的時間為810日,比廣東早。此次在雷公山發現海南虎斑鳽的蹤跡,對當地氣候環境和物種考察都極具意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